入世五周年 内外资保险企业不断更新
新闻来源:长城人寿 日期:2006-12-18
入世五周年,内外资保险企业行为伴随着观念在不断更新——
渠道服务花样翻新 思想身体需同时上市
不知不觉中走过的入世5年路程,在众多辉煌的数据后面,观念的改变更为深刻。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并没有给中资企业带来威胁。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入世五周年”特别活动中,美国友邦保险董事长谢仕荣肯定的表示。虽然外资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上已经10倍于入世前,市场份额5年间也增长了近3倍,但总规模与中资险企相比仍旧悬殊,并且“外资险企并没有迅速铺设经营网点的思路”,他们的进入促进了国内保险行业在经营理念和方式,销售渠道,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花样翻新。
新花样与新概念
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已经悄无声息地取代了过去屈指可数的“三驾马车”。除了个险、银保和团险外电话、网络、中介等多种销售渠道已经逐步成为保险公司不可或缺的销售手段。
中美大都会高层不久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电话销售方面取得了一点“小成功”,目前,仅仅来自电话渠道的保费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总体保费收入的一半左右。从开业以来就高举“经代”大旗的中英人寿经过刻苦的耕耘在中介代理的领域已经成为了同业的领先者,首创安泰新任总经理董宏良显然已经看到了这块业务的前景,他表示,首创安泰亦有意在此方面追赶中英的脚步。
市场主体的急剧增长、竞争促进了服务意识的提升,新成立的公司中就有都邦财险和长城人寿鲜明地提出要走服务制胜的道路,围绕“做服务最好的保险公司”做品牌。
传统代理人逐步向“规划师”和“理财顾问”进化。传统概念中风尘仆仆的走街先生,不仅在进入门槛上学历越来越高,此外,外资保险公司开办的各种“学院”和“培训计划”,让保险代理人的形象更加专业,包括中国人寿在内也与高校合作开办针对代理人的培训班,帮助代理人学习相关的金融行业知识,向专业的理财顾问转型。
本土化与国际化
本土的走出去,外面的走进来,中外保险企业都必须面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课题。本土保险商的国际化决不是引进一两个外国股东或者高级人才那么简单,对于从外面来的洋保险,解决本土化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资保险公司——中保国际董事长冯晓增在介绍其成功经验时着重强调了其队伍“本土化”的要领和心得。中美大都会高层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在北京站稳脚跟的重要环节也同样离不开“本土化”思维。将已有的国际经验“修改”、“转化”,令其当地化,大量地起用一群本土人才是实现彻底本土化的核心。该人士指出,对一些业务发展缓慢的外资保险而言,用人不当是主要症结。“南人南用,北人北用”,据了解,目前中美大都会的四大分支机构中,主要负责人均来自内地,并且是当地“土著”。看来很多的外资保险公司为了满足沟通方式、理念等方面的认同,主要选择外籍人士来管理公司的确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压力与呼声
在国内金融业还没有获得解禁的前提下,一些外资金融集团通过分别准入的形式,同时涉足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并在发展中逐步整合金融资源,力求发挥集团化经营的合理优势。这种综合经营的组合拳优势已经让国内包括保险企业在内的所有金融企业感到了竞争中的压迫感。在入世5周年之际,作为国内金融行业龙头的国有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刚刚踏入国际资本舞台的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以及工商银行对此直言不讳。“全方位金融服务的优势”,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如此表述外资银行的长处。
随着12月11日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国内商业银行深切意识到虽然已经“身体”上市了,但是还需要“适时转型,调整结构”,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做到“思想”也上市,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这样认为。银行业的竞争逐步充分,将促进银行与保险的亲密合作。当国内的商业银行从“不拿豆包当干粮”到重视中间业务收入,保险与银行的合作将由过去单方面的销售诉求变为“互惠互利”的买卖。虽然,在短时间内外资银行在网络、客户资源等方面还难以与中资银行匹敌。
目前,国内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还非常有限,直接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唯一的独资外资保险企业,友邦保险董事长谢仕荣特别呼吁进一步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他认为,可以让保险资金参与到住房贷款、银行担保贷款等领域,此外,进一步放开保险资金在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等等都可以让保险资金有更多的赢利空间。谢仕荣认为,在保险公司营运模式及股权结构方面仍有进一步开放的空间,他还希望有关部门能放开保险公司经营外币保单的限制。